查看活动

侠客岛:苏超的对立面不是国足,两者应该彼此支撑成全

作者: 野生萝莉 发布时间:今日13:30 阅读次数:13

7月9日,人民日报旗下“侠客岛”发布文章称:“苏超”的对立面不是国足。

“苏超”热度不减。

上周末,南京与苏州上演“江苏一哥”之战,南京奥体中心涌入了6万多名观众到场助威,创下“苏超”赛事上座率新高。

在40摄氏度的酷暑中,球迷高唱国歌、挥汗呐喊,现场氛围称得上“热辣滚烫”,令人热血沸腾。

另一边,此前未尝一胜的常州在客场0比0战平淮安,收获了首个“苏超”积分。网友笑称:“川队”终于恢复到了“常州队”。

在扬州和镇江,飞机在比赛开始前飞跃球场,“刷飞机”的场景成为城市间比拼热度的一道风景线。

这份热情令人振奋,但随之而来的某些声音,也值得注意与思考。

“苏超”走红以来,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一些失实言论,比如所谓“足协搅黄‘村超’,又要去指导‘苏超’”的谣言;也有网友借“苏超”之名贬低国足和中超,将相关比赛画面变成嘲讽国家队球员的素材。

中国男足无缘美加墨世界杯,确实伤了很多球迷的心。就在昨天晚上,国足在东亚杯首战0比3不敌韩国队。比分之外,更让人揪心的是球队面对近邻所呈现出的被动局面与整体差距。大家对国足“爱之深、责之切”,以“苏超”之火讽国足之弱不难理解。

但如果 一味用草根赛事的热度去对照职业足球的低谷,甚至制造对立,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容易加剧情绪撕裂,污染舆论生态;如果一味迎合流量、脱离事实,不仅扭曲了“苏超”的意义,也无助于中国足球生态的健康发展。

从贵州“村超”到江苏“苏超”,这些草根、业余足球赛事之所以能够火遍全国,并不是因为球员水平有多高,而是它们让群众唱主角,让足球真正“接了地气、聚了人气、暖了人心”;

并非依赖资本驱动或专业包装,而是借助“体育+文旅”的融合路径,释放出强大的社会动能;并不仅仅源于足球本身的魅力,更在于激发了中国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那份直抵人心的体育热爱。

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苏超”火了,不等于中国足球就能好起来;“苏超”好了,也不能替代中超等职业联赛的作用。

对当下正处于低谷的中国足球来说,要真正实现发展与振兴,必须“几条腿走路”,离不开深层次、系统性的变革,涉及人才培养、青训体系、职业联赛等多个方面,绝不是靠一名教练、几个球员就能解决的。

“苏超”“村超”等社会足球赛事,是扎根基层、聚拢人心的“热身赛”;而职业联赛、国家队,则是足球竞技的“主赛场”。

社会足球持续繁荣,能让更多人爱看球、爱踢球,为中国足球厚植广泛的群众基础;职业体系健康起来,才能让踢得好的孩子有上升和成长通道,让“看得起”的联赛赢得信任与市场。

两者不是互相抵消的对立关系,而应是互为支撑、彼此成全的共生结构。

所以说, “苏超”的对立面不是国足,它更像是中国足球的一面镜子,映照出足球之于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温度。

它也是一座警钟,提醒我们:中国人对于足球有着持续的热情,但如果没有系统支撑、没有长效机制,这份热情也会被辜负。

如果“苏超”的热度,能让更多孩子爱上踢球,让更多家长愿意送孩子去踢足球,那中国足球就多了一份可能,也多了一份希望。

特别申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看球通的观点。如有关于内容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发表评论
发布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资讯
暂无资讯~

暂无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