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活动

国内媒体:国安基地问题是中国足球改革中职业化程度不够的缩影

作者: 夕阳西下 发布时间:今日13:30 阅读次数:6

北京时间5月10日,国内媒体体育产业独立评论谈到了国安主帅塞蒂恩炮轰俱乐部基地的问题。

该媒体认为国安基地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土地问题,北京国安的训练基地之困,折射出民企运营中超俱乐部所面临的结构性难题。想要破局,单纯靠民企的投入并不现实,需要包括政府层面在内的各相关方积极联动,形成协同效应。

北上广深这些超一线城市,寸土寸金,包括体育用地在内的土地资源都极其稀缺,拿地成本高昂。

民企拿地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以高昂的市场价格参与竞拍。即便在房地产遇冷的当下,竞拍下一块体育用地的成本同样不菲。

第二是资金问题,即便面对同一块训练基地,国企背景的俱乐部和民企背景的俱乐部,态度也截然不同。建造训练基地成本,以及日常运营成本,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国企俱乐部长期依靠母公司输血,或者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资金来源稳定,运营压力并不大,能够承担训练基地等长期重资产投入;而民企俱乐部资金来源全部依赖自有资金,完全取决于母公司的经营状况。

面对训练基地这种“重资产”,民企俱乐部只能望而却步。他们恨不得一块钱都掰成两瓣花,好钢都用在了“引援”等刀刃上了,四处流浪找便宜的训练基地就成为了常态。

该媒体接着表示,面对现实的困境,民企俱乐部一味地抱怨也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该积极寻求破局之道。

这道难题也并非完全无解。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可能是解题的一把钥匙。

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公共服务项目,往往采纳的方式由当地政府牵头,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解决资金困局。现在这也已经成为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增加供给、降低运营风险,以及转变政府职能都有着直接的推动。

该媒体最后总结道,北京国安的训练基地之困,绝非一家俱乐部的个案,而是中国足球改革进程中“职业化程度不够”的缩影。在现行体制下,国企俱乐部凭借政策红利占据资源优势,而民企只能陷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困境之中。

要真正破局,需从三方面发力:政府层面,争取给予民企相应的资源和政策扶持;资本层面,通过融资、贷款贴息等手段,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俱乐部运营层面,积极探索训练基地的商业化运营,减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

中国足球需要从“短期烧钱”模式向“长期可持续发展”转型,这是职业化改革的必由之路。训练基地就是这条改革之路上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现在难题依旧摆在北京国安面前,看看他们何时能够找到真正的破题之匙?

特别申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看球通的观点。如有关于内容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发表评论
发布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资讯
暂无资讯~

暂无资讯~